政策利好分析
從《水十條》的頒布,到《大氣十條》的修訂和《土十條》的起草,中國環保正出臺或陸續出臺相關法律、條文和政策來顯示中國政府鐵腕治污的決心。
《中國商報》社長徐艦在新《環保法》出臺的開幕詞上表示:環保是未來經濟道路的唯一選擇,企業如果想長遠發展,必須把環保作為一個長遠的戰略步驟。能否走低碳環保發展之路是如今企業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企業要將環保理念積蓄到自己的血脈之中而非作為一時的賣點。
財政支持分析
2015年6月,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表示,每年中央政府的大口徑財政預算是環境保護大概在2000億元左右。“大氣十條”預算投資1.7萬億元,中央財政第一年大概投入50億元,第二年投入100億元,今年將投入125億元;“水十條”今年中央財政投入大概135億元。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作為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詳細闡述了建設綠色金融體系,包括:推廣綠色信貸,加強資本市場相關制度建設,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建立綠色評級體系以及公益性的環境成本核算和影響評估體系,積極推動綠色金融領域各類國際合作等。
巨大的利益空間分析
萬邦達董秘杜政修說:“今年新的環保法出臺,我們面臨著一個非常嚴的監管環境,從經濟上到環保的新常態,都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各類法規的出臺給環保企業帶來了良好的大環境,眾多公司投身到這里,很多創新型的小微企業也紛紛進來。”
昆吾九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環境及公共事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姚晉新介紹,九鼎現在有個針對環保的商業計劃,在全國范圍聯合數百家中小型服務類企業整合成一家系統上市公司,大概市值在200億~300億元。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振國介紹,現在做得比較成功的項目有近100個,都是采用PPP模式,公司在全國各地的分子公司大概有三四十家。碧水源簽訂的合同金額超過100億元。
環保行業面臨的挑戰分析
環保監督能力加強,多方面監管嚴格
國家污染物排放新標準的提高,各級環保執法單位的嚴格執法,再到全民參與的環境監督,環保企業和排污單位在多重的監督中運行生產,一旦出現生產不達標的現象,對公司的發展絕對是毀滅性的。遼寧省環保廳廳長朱京海表示,今后的環保執法將越來越嚴厲。遼寧省在2015年污染環境案共立案5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1人。
行業規范化、專業化有待提高
目前國內環保行業魚龍混雜,既有技術一流、服務一流的環保公司,也有濫竽充數,摻雜造假的單位。并且,相關的服務人員水平參齊不齊,出現服務不到位,專業知識缺乏的現象,要加大對從業人員進行相關的資質審查。因此,如何對環保行業進行規范化治理,使得我們的環保行業更加健康地成長,也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一個問題
環保行業技術交流較封閉
近年來國家正在加大知識產權的管理與重視,相關技術人員也具有了保密的能力。從一個企業的發展角度來講,核心機密是堅決不會外泄的,因為這代表著核心競爭能力。但是,從一個行業的發展角度來講,若是大家都對自己的技術避而不談,我們就很難促進技術的真正進步。所以,如何在保證機密不外泄的條件下,促進更好的技術交流,進而促進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進步,也是我們應該思慮的問題。
行業融資能力不足
環保服務企業需要具備相應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目前行業內公司多采用自籌資金,融資渠道較為狹窄、方式單一化,盡管政府和金融機構已經出臺了相關的綠色信貸業務,但是對于那些資信能力較低、較難提供抵押資產的小公司,融資壓力普遍增大。所以,融資渠道和融資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環保行業的發展。
機遇總是協同挑戰而來,每一次成長都是痛苦的。只愿環保行業能克服這些挑戰,實現真正的騰飛。